拟除虫菊酯

分类: 土壤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

危害:

拟除虫菊酯为脂溶性农药,被作物根系吸收或经基叶传输、分布、蓄积在当季作物体内,甚至构成对后季作物的二次药害和再污染,引起陆生环境中生物及食物链高位次生物的慢性危害。

拟除虫菊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,在人体中富集,长此以往,有致癌、致崎、致突变等危害。而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症状。因拟除虫菊酯误服的中毒症状,在消化道方面表现为呕吐、恶心;在神经方面表现为短时间反应迟钝、乏力、运动失调、心悸,然后全身兴奋、惊厥等。皮肤接触的中毒症状多为局部性过敏,出现红疹,眼、鼻、口周围及接触部位有刺痛感。

概述:

拟除虫菊酯是对天然除虫菊酯进行结构改造而合成的一类仿生农药,是继有机氯、有机磷农药后兴起的一类新型广谱杀虫剂。因过去拟除虫菊酯一直被认为是一类无蓄积性、毒性较低、使用安全的农药,而被广泛用于粮食、蔬菜和果树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,成为农用及卫生杀虫剂的主要支柱之一,使用面积曾占整个杀虫剂使用面积的25%。

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,此类农药不但有蓄积性,长期接触还会引发人体许多慢性疾病。拟除虫菊醋大量进入环境后,容易在环境中长期累积,并通过雨水浸淋、渗透至沉积岩及地下水,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。

污染物来源:

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是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的跟本来源。此外,菊酯类农药生产、加工的企业排放的废气、废水、废渣,农药运输过程中的事故泄露,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也是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的来源。

迁移与转化:

土壤是农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主要载体。拟除虫菊酯进入土壤后,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。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,可自然分解;空气不充足,则较为稳定,会随水分缓慢向四周移动(地表径流)或向深层土壤移动(淋溶),被作物吸收或被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降解。残留在土壤中和农作物表面的拟除虫菊酯会通过渗透、雨水冲刷等最终进入水体,拟除虫菊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,主要吸附于颗粒或沉于底泥。

环境标准

在我国,拟除虫菊酷主要应用于蔬菜、水果、棉花和粮食作物生产上。氯氟氰菊酯的环境控制标准为:谷物≦0.05mg/kg, 水果≦0.05mg/kg, 蔬菜≦0.05mg/kg;S-氰戊菊酯的环境控制标准为:原粮≦0.2mg/kg, 叶类菜≦0.5mg/kg, 果类菜≦0.2mg/kg, 根块类菜≦0.05mg/kg, 水果≦0.2mg/kg。 


相关词条

x